微信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西法新青年

罗利:多面法官 不变初心

时间: 2019-08-05 10:46 来源: 西塞山区人民法院

在基层法院工作的年限不少了,办的案子越来越多,越来越觉得法官这份职业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杂糅在每一个寻常的工作日里,无论是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都说不出那种味道……

送达的时候,法官像八九十年代里骑着自行车、跨着蓝布包的邮递员。为了找到一个身份证上记载的门牌号码,他们经常要问遍街坊邻居,穿胡同过小巷,在毫无规律可循的村落布局和老旧社区里找寻一个素未谋面的当事人。比邮递员更辛苦的是,邮递员只需要将信件放在收发室或者报箱里就好,而我们的法官必须要将应诉材料送达给当事人或者同住的成年家属才能视为有效送达,否则就是白忙一场。为此,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当事人的家庭住址,也常会遭遇“闭门羹”和“空城计”的状况,法官们往往会耐心等待或者伺机而动。送达难,可不是这样么?

调解的时候,法官像社区居委会的热心大妈。面对来势汹汹的当事人,暂别问啥事儿,先上一杯热茶消消气,心情平复了,案情再娓娓道来。借贷案件,一边劝原告在利息数额和还款时间上“再让三尺又何妨”,一边劝被告千万别因逾期还款导致更大的信用危机;婚姻案件,一边劝原告须知“百年修得共枕眠”,要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夫妻缘分。一边劝被告“浪子回头金不换”,要努力弥补对家庭和夫妻另一方的亏欠,人生百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白首不相离”。常常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原、被告双方喝完茶、听完劝,各让一步握手言和了,直到签订完调解协议,法官们才发现早上倒在杯子里的茶都已经凉透了,还没顾得上喝一口。

庭审的时候,法官像三尺讲台上的教师。教师面对课堂上突然闹起矛盾的调皮孩子,总会先习惯性地敲几下黑板擦,然后问清事情原委,再对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法官们面对台下各执一词的双方当事人,也得兼听则明,耐着性子听完原告的诉称和被告的答辩,再查明事实,探寻真相,最后释法明理,居中裁判。同样,对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法官也会敲击法槌及时制止并给予相应的处罚,维护法庭的神圣和庄严。

执行的时候,法官像公司里精打细算的会计。仔细研究着生效法律文书的判项,核算债务利息、计算迟延履行金、执行费,确认无误后再根据计算结果起草执行裁定书。待到执行案款扣划回来了,为申请执行人办理退费手续时,又要认真地计算应扣除的诉讼费、执行费以及为被执行人保留的必要生活费,最后得出应退的案款数额。待这些数字工作全部完工了,才能通知当事人小心翼翼地按照这个数字打收条,千叮咛万嘱咐:大写小写千万别出错!这不是活生生的会计么!

小城萦绕着黄金山,岁月流淌着磁湖水。在这一山一水之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激情,扶摇直上九万里;他们有担当,秉公何惧九重围;他们有本领,人尽其能千机变;他们有信念,榴花似火表忠诚。他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用宝贵的青春和智慧的力量,在水岸之南的土地上谱写着公平正义之歌。


(此文刊登在2019年5月6日《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