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区人民法院2023年上半年 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含数据公布)
2023年,西塞山区法院全面践行“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要求,聚焦“五个方面”,切实优服务、降成本,服务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建设。1-6月,1-6月,我院审结涉企案件470件,平均审理时间30.99天。一审简易、速裁、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85.95%,高出全市平均值0.85个百分点;一审服判息诉率89.42%,同比上升0.96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值2.27个百分点。
(一)强化机制建设,筑牢营商环境“压舱石。
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沟通协调机制。年初,对营商环境省评填报反馈的情况和全省法院2022年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考核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研判,结合实际制定了《西塞山区人民法院营商环境省评填报提升工作方案》,夯实制度保障。结合湖北省高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降本增效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重点聚焦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审判执行质效等方面逐项制定优化措施,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增强市场主体司法获得感。
(二)优化诉讼服务,打通涉企纠纷“快车道”。
一是立足诉服畅通降成本。严格贯彻落实《湖北省高院关于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十条举措》,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举措。优化升级去年制定的提标提速提效10条措施,搭建涉企案件立审执“绿色通道”,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做实做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制定《涉企民商事案件实行经济影响评估的实施细则》,以“一环节一表一评+线上线下双评估+重点企业案后回访”的“闭环式”评估模式,打造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的“西塞样板”并实质化运行。办理的某物流公司虚开增值税发票案,法官精准评估快审快结,以法治“活水”助力企业重生,该案先后在长江云、湖北新闻、人民法院报等平台报道。
二是聚焦分调裁审减耗时。推进涉企案件繁简分流,按照“三次分流过滤”的方式,全面提升涉企案件诉前化解、速裁快办的占比;精准适用“法院+仲裁”“法院+工会”等机制实现涉企矛盾纠纷的“先期处置”;通过示范诉讼、集中审理、要素式审判及表格式判决书等方式提高办案效率,使商事纠纷速裁工作进入审判“快车道”。1-6月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同比缩短6.5天,与同期其他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相比短15.9天。诉前调解涉企案件是去年全年的1.75倍,平均耗时2.9天,缩短3.3天。结合先行区创建,建立“诉前调解+诉前鉴定”并行模式,将立案庭与速裁庭相整合,打通了“诉前鉴定→诉前调解→简案快审”路径,建立“三合一”工作机制,构建“鉴+调+裁”一体化审判模式,切实将矛盾化解在源头。3月,受理了首份诉前鉴定申请,当事人根据诉前鉴定意见达成诉前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
三是强化信息赋能提质效。积极发挥信息化优势,全面推进“云诉讼”,为企业提供立案、送达、调解、审理、执行等全部诉讼流程线上服务,打造涉企纠纷化解“一网通办”。不断提高“云庭审”应用率,签订2023年网络庭审使用服务合同,明确细化各业务部门网络开庭次数,截止目前,网络庭审次数同比增长150%。强化电子送达工作,工业园区法庭创新搭建“掌上法庭”,利用企业微信平台进行诉讼,方便群众和涉诉企业,该举措被《湖北日报》和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三)聚焦改革创新,用好高效执行“助推器”。
一是深化“高效+精准”,加快案件执行速度。不断提高执行力度,通过深化执行难综合治理,发挥执行联动机制作用,打通查人找物、财产变现、精准惩戒等方面堵点,依法、及时、高效兑现市场主体胜诉权益。1-6月,我院执行案件执结率等四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与公安、检察院会签《关于进一步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的实施意见》,凝聚打击拒执犯罪合力。5月,判处2023年黄石首例拒不执行判决案,为某公司挽回经济损失200万元。
二是深化“善意+文明”,提升执行司法温度。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灵活运用执行保全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办理的执行法官“放水养鱼”盘活民营企业案被湖北省高院、人民法院报报道。依法精准适用失信惩戒和限制高消费等措施,制定《关于推动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法院、司法、财政、市场监督管理等7部门联合信用修复激励机制,保障企业行稳致远。目前,共发送自动履行证明书17份。
三是深化“执行+网络”,强化效率提升机制。探索“智慧+”执行系统和集约模式改革,自行研究开发和搭建智慧执行管理系统,与“智慧执行”App互为补充,以“分段+集约+技术”理念,推行“智慧+”执行模式。实现对执行人力、物力、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执行节点进一步化繁为简,模块化分段集约管理,自动处理重复性、事务性工作。自行研发的系统5月已上线运营,通过改革,预期实现执行查控、执行实施、执行退款周期缩短20%以上。
(四)深化府院联动,释放破产审判“新动能”。
一是强化审判提升效率。坚持“府院联动、市场处置、专业审判、综合保障”的工作思路,持续推动破产审判专业化建设。加强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有效衔接,加大“执转破”工作力度,提升破产案件审理质效。目前,我院已通过执转破程序立案受理破产案件1件,计划再行移送执转破审查立案受理破产案件1件。该2件破产案件计划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优化破产流程,预计在立案受理后3个月内审结。
二是府院联动共解难题。 深化破产府院联动机制作用,实现政府主导风险管控与实务协调、法院主导司法程序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僵尸企业”出清方面,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机制,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对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移送的强制清算企业备选名录进行审查清算,促进企业新陈代谢、优胜劣汰,营造良性循坏的企业生态营商环境。
(五)延伸审判职能,打造司法服务“升级版”。
一是坚持法企联动常态化。切实增强“店小二”意识,不断增强司法服务主动性。依托各镇街“法官工作站”,念好“访、听、帮、讲”四字诀,开展定期走访,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法律需求,研判涉企案件,排查风险点,主动向企业反馈、提供重大经营决策法律咨询,推动企业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上半年,共走访企业16次。
二是坚持普法宣传常态化。依托“跟着小西来学法”普法品牌和“两微一端”平台,积极宣传民法典、公司法、防范集资诈骗等法律法规及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拓展普法路径,开展普法知识讲座、送法进企业等活动,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旁听庭审,开展座谈,听取意见、接受监督,积极做好法治“惠企”文章。上半年共制作各类普法视频15期,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文章9篇,其中我院营商环境工作纪实《特钢之城 特别的司法》被《人民法院报》头条报道。
法治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区法院将持续改革创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措施举措,着眼全局解决“难点”,聚焦关键疏通“堵点”,回应关切去除“痛点”,以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全力帮助企业稳生产、扩市场、提效益,为积极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